叔叔我来帮爸爸买彩票嘘
据外媒报道,美国爱荷华州一位20岁的女子,去年花费5美元购彩并获奖5万美元(约合人民币31.6万元)。但,事后彩票公司不仅要收回奖金,还要告她诈欺罪。目前,该案件仍在审理中。
凭运气中的奖,不给兑奖就算了,还被告。这事儿,找谁说理去?
购彩人不满年龄限制,好事也能变坏事
原来,当时该女子未满购彩年龄限制(爱荷华州规定,即开型彩票购买者须满21岁)。因此,在其中奖后,便委派亲戚出面代领奖金。
未承想,亲戚领了钱后不愿归还。于是,该女子只好致电当地彩票部门,告之她才是真正的中奖人,并希望可以向亲戚要回这笔奖金,整件代领事件才因此被曝光,也就有了上文的后续。
可以说,“不满购彩年龄限制”成了整件闹剧的导火索。那么,为何会有购彩年龄限制的规定?另外,既然有所规定,当事人又为何可以成功买到彩票?
规定难成有效约束,管制是“隔靴搔痒”
不可否认,彩票多少含有一定博彩性质,具有诱惑性。同时,青少年没有形成正确和完整的价值观,缺乏自身保护意识,因而购彩行为容易对其产生误导作用。故,各国的彩票机构都会对购彩年龄进行限制。
以中国为例,《彩票管理条例》就明确规定,彩票发行机构、彩票销售机构、彩票代销者不得向未成年销售彩票。
此外,基于保护未成年人的角度。2006年,财政部等六部门曾发布《关于制止彩票入侵校园有关问题的意见》,要求中小学校周围200米内不得设立彩票投注站点,600米内不得设立彩票专营场所。
但是,无法判断购彩人是否为未成年时怎么办?所谓“彩票专营场所”的衡量准绳是什么?难道说,便利店售彩便能被允许出现在学校周边吗?
显然,上述规定都较为模糊,在实际操作上,存在一定难度。
事实上,在一些监管较弱的地方,向未成年人销售彩票的行为也并不罕见。毕竟,若没有强有效的约束,就很难期待从业者在利益诱惑下还能严格遵守法律,对未成年购彩的管制也只能是“隔靴搔痒”。
有关专家认为,“杜绝未成年购买彩票,应该通过多方位的介入,而不是仅仅将责任归咎于代销者。尤其是孩子的监护人,应该正确引导孩子对于彩票这类博彩事物的理解,避免给未成年人造成潜意识的负面影响。”
更重要的是,彩票问题并不是简单出台某一个规定就能解决的,有关方面不妨多从体制上和监管上下功夫。(核心)